close
跑到日本女孩學校去參觀, 很難得的有機會看到小朋友的畫, 正好可以拿來跟書(像藝術家一樣思考)上說的印証一下(主要是立體感的表現)
基本上這些是貼在教室後面的作品, 應該是比較好的, 所以也不能說所有小朋友都能畫出這樣. 不過就這些作品來看, 書上說的還真有道理: 小孩子早就知道如何很平衡的佈局, 所有畫面都很穩, 反而是年紀變大以後這種能力會失去(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比較注意細節, 反而忽略了整體的感覺?)
這幅畫是最吸引我目光的, 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那個倒過來的人, 這就是在摸索表現方式. 想要畫一個背對自己的同學, 卻不知如何下手, 所以應該要畫背面, 卻還是畫出個正面的人, 畫啊畫, 就畫出個倒立的人出來. 也可以再注意一下桌子: 上方那排所有桌腳都朝上, 下方那排則是都朝下.
這張的作者已經能正確畫出背對自己的人物, 一個小問題在右上方的桌腳, 明明是直視的桌子, 為了表現立體, 所以一定要畫後面的桌腳, 但桌腳似乎和桌緣成一直線了, 迫不得已, 只好把桌腳畫成有點斜
基本上這些是貼在教室後面的作品, 應該是比較好的, 所以也不能說所有小朋友都能畫出這樣. 不過就這些作品來看, 書上說的還真有道理: 小孩子早就知道如何很平衡的佈局, 所有畫面都很穩, 反而是年紀變大以後這種能力會失去(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比較注意細節, 反而忽略了整體的感覺?)
這張可以說是學會表現前後遠近畫法後的最佳範例: 畫面中間跳繩的小朋友是最明顯的例子, 一個人不偏不倚的正好被盪鞦韆的柱子給切成兩半, 此外像鞦韆以及雲遮到太陽, 還有溜滑梯擋到樹, 都是很好的說明. 這幅圖的右下角還可以看到他正在學畫側面的人, 這時看起來還有點怪, 有點像是正面和側面的怪異結合, 尤其眼睛更是明顯, 書上說這是側面的臉配上正面的眼睛 (其實我目前會畫的也是這樣....)
這張看起來沒什麼特別的, 不過看起來和前一張應該是同一個人畫的. 為什麼呢? 比較一下兩張的眼睛, 鼻子以及耳朵, 可以發現畫法幾乎是一樣的. 這個應該就是書上所說的符號系統, 也就是我們已經把這幾個部位的重要特徵抽取出來, 知道怎麼畫就可以代表這些東西, 漸漸的, 習慣直接擺上這些符號, 而沒有去注意每個人之間的差異....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